制造业优势仍存在,外贸为中国提供强劲动力
随着中美贸易战打响,中国为未来几年可能将更严峻的政经环境做好了准备,这必然是一场持久战。多年的良好发展使中国成功从低收入经济体转变为中高收入经济体。有人观察到,中国GDP中,出口占比持续降低:从2006年35%的峰值降至2019年的17%。进口也呈现出类似下降趋势。表面上看,这似乎是进出口“衰退”趋势?实则不然,在塑造中国增长的过程中,来自贸易的竞争压力和机遇很可能将继续扮演主要角色。
从数据上看,似乎一切都对中国不利:中国生产商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成本竞争优势似乎逐渐减缓。2014至2019年,中国在服装行业减少了8个百分点的全球市场份额。其次,随着中国制造商生产更高价值零部件的能力越来越强,加工出口业在中国GDP中的占比从2006年的19%下滑到2019年的5%。第三,中国正逐步开展从投资转向消费、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的再平衡。消费在GDP中的占比从2010的49%增至2018年的55%。1995至2018年,服务业在中国GDP中的占比从34%增至53%,取代工业成为主要产业。这些结构性变化使贸易在中国GDP中的占比下降。
但即便经历如此迅速的下跌,中国对(全球)总体出口增长的贡献仍远超任何其他国家——将排名第二的德国(7%)远远抛在身后。中国的出口带动型增长巅峰期并不敢永久保证,但其持续影响力一定不会黯淡。
短期内,中国的外向型行业令人意外地相当强劲。在疫情流行的期间,中国已经从医疗物资和电子产品中收益,在这一擅长行业的井喷式需求。今年第二季度,这些因素已把中国在全球出口市场的占比推升至近20%——明显高于2019年的13.1%,并在近几个月来催生出格外强劲的出口数据。
尽管如此强劲的势头可能持续不长,但出口对中国依然蕴含着超出人们普遍认为的潜力,且对(美中)贸易脱钩和供应链大规模重组的普遍担忧可能被夸大,外国跨国公司仍对中国市场情有独钟,中国的综合制造生态系统无法被轻易复制到任何其他地方。